[平台基本信息]
主要服务行业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
属于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
|
资源循环利用服务
|
服务类别
|
技术研发服务
技术成果转化与推广服务
产业技术人才培训与交流服务
|
其中:主要服务类别
|
技术咨询服务
技术检测服务
技术研发服务
人员培训及交流服务
|
平台定位及主要服务特点
|
充分发挥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人才集聚和科技创新优势,以及行业龙头企业的产业推进和市场资源优势,聚集并整合建设单位所拥有的各类数据库文献、分析检测、实验研究与技术开发等软硬件科技资源,促进其良性互动与共享。通过信息咨询、专业培训、科普宣传、受理检测、合作研究、技术研发等方式为相关企业、研究机构、管理部门等提供全方位服务、支撑与协助,助力提升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管理与资源化利用产业的整体水平。
|
平台负责人
|
李光明
|
E-mail
|
ligm@tongji.edu.cn
|
平台负责人简介
|
李光明,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从事污染预防与控制过程研究,具体研究领域包括:系统尺度的水资源管理研究,废弃物资源化系统管理与污染控制技术,低碳社会的实现途径或低碳过程等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支撑计划和上海市科技项目等多项科研任务,发表论文、专利和专著等多项成果。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等多项奖励和表彰。2004年至今,参与上海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编制,任生态上海专题组组长,参与上海市“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编制,任生态上海或民生专题组组长;参与世博科技行动计划专项策划、实施管理、宣传和成果应用。在电子废弃物管理和资源化利用领域,是中国第一批组织开展有关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的学者,组织完成了多项国家重要的电子废弃物管理与资源化研究课题,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学术声誉。
|
服务团队
|
电子废弃物服务平台的领导、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咨询专家来自平台成员单位和国内外著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电子废弃物处理企业的专家、学者以及技术骨干,大多具有教授、副教授或高级工程师职称,他们中不乏长期从事教育、科研、设计,或新产品开发、生产技术难题攻关,或分析测试等工作,具有学科面广、基础扎实、资历深厚、经验丰富、研发与开拓能力强等特点,确保了电子废弃物服务平台优质、高效的建设与运行。
|
平台硬件条件资源
|
依托同济大学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环境科学与工程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通用资源,平台建设单位专用实验室资源,工程企业收转运网络资源和产业化资源,以及上海计算机行业协会的服务系统,并充分融合高校、企业等不同单位间的资源优势。平台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还专门研发和搭建十余套可移动式废印刷线路板金属与非金属气流分选装置,十余套功能性强、模块化的电子废弃物热解资源化装置,四套高级氧化水热反应装置,多套废锂电池资源化回收装置。平台建设单位还拥有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多台气相色谱仪、多台色谱质谱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贵金属分析检测设备、破碎筛分实验设备、球磨实验设备、水热超声反应系统、水热微波反应设备、真空手套箱、锂电池检测系统等众多分析仪器与研发设备,为企业的创新发展和平台技术服务提供重要保障。平台建设单位通过开展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系统中试与应用示范等项目,建设了电子废弃物资源化中试基地,自主研发了各类自动化拆解设备,有助于快速提高电子废弃物自动化拆解产业化水平。
|